沧州师范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师生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情况
作为地方高校,既要教书育人,又要搞好科研,服务于当地的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要向高校和科研院所开放交流,获取信息和新知,得以全面提升;面向社会开放,结合专业特点服务于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以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面向中小学教学实践,支持中小学的教学改革,并提供信息和知识等全方位的咨询等服务。生物系师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结合动物学的专业特点,将教学工作由课堂讲授,延伸到实验室,由实验室延伸到野外的实习基地,又由野外的实习基地扩展到湿地和野生动物保护,在野外考察、鸟类环志、伤病动物的救护和科普宣教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和锻炼了师生的实践能力,学生的这种实践锻炼的机会是其它院校的学生所羡慕,这已成为生物系的一大特色。在我校师生得到锻炼和培养的同时,又为当地的以生物多样性为主的环境保护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承担了责任、做出了贡献,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也扩大了我校在全省和全国乃至国际知名度,为我校良好社会形象的树立做出了贡献。在我校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以孟德荣老师为首的生物系师生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群体的辛勤努力下,将近几年来单就在环保方面所做工作简介如下:
一、积极多方筹措经费,抢救珍稀濒危动物
在我校经费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学校领导高瞻远瞩,毅然出资建立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为生物系师生创造了良好的科研和教学实践基地,不仅为研究鸟类的分类、迁徙特点、生态分布、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及野外生存条件下的受威因素等科研工作提供了条件和可能,为抢救伤病、中毒或饥饿受困的珍稀濒危动物,承担社会环保责任创造了条件,也为我校的对外交流工作搭建起一座平台。在没有人员编制和经费的艰难条件下,生物系师生充分理解学校的困难局面,尽力少给学校增添麻烦,坚定信心,多方奔走和呼吁,积极筹措办公费、小额设备费、饲料费、医药费、接鸟、放鸟交通费、农民保护补偿费、宣传费等资金,利用业余及节假日公休等时间,义务救护丹顶鹤、大鸨、东方白鹳、金雕、大天鹅、灰鹤、秃鹫、雕鸮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40余种、912多只,使601只珍稀濒危鸟类康复后得以重返大自然。
二、自费开展湿地鸟类环志,为禽流感防控的政府决策和国际间候鸟保护合作提供根据
自2002年开始,在没有任何经费支持的情况下,我校师生已连续9年,利用节假日,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义务到沧州沿海湿地进行鸟类环志回收工作。已环志以鸻鹬类等水鸟为主的湿地鸟类120余种、1万多只,鸻鹬类水鸟环志数量居全国第二位。回收澳大利亚、俄罗斯、新西兰等国外环志鸟类3种25只,回收上海崇明岛等地国内环志鸟类20多只。在渤海湾环志的鸟类,多次被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回收,不仅丰富了这些鸟类的生物学和生态学资料,进一步证明渤海湾东南部沿海湿地是澳大利西亚与东北亚之间鸟类迁徙通道上的重要“中转站”,为政府决策和鸟类及其栖息环境保护的国际间合作,也为禽流感等鸟传疾病的防控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为此,孟德荣老师作为专家先后三次应河北省林业局杨新世局长邀请,在全省禽流感防空工作培训和调度会议上作“河北省常见鸟类的识别与鸟类救护“、“我省候鸟迁徙的特点和动态”、“鸟类的迁徙”等报告。我指导我省的禽流感防控工作做出了我们的贡献
三、开展科学研究,为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做出突出贡献
沧州沿海湿地是环渤海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东部鸟类保护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自2001年春季开始,我校师生和社会志愿者在沧州东部沿海湿地开展了以鸟类为主的湿地生物多样性研究,在海兴湿地发现270多种鸟类,20多种蜘蛛,200多种昆虫,6种两栖动物,8种爬行动物和18种兽类。还发现了丹顶鹤、白鹤、卷羽鹈鹕、东方白鹳和小天鹅的迁途停歇地,以及遗鸥和黑嘴鸥的重要越冬地,积累了上万个数据,基本弄清了渤海湾东南部湿地鸟类的种群组成、生态分布和迁徙规律,取得大量的一手资料,填补了这一空白。
2001年开始海兴湿地生物多样性研究。
2004年完成《海兴湿地和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与总体规划》报告,主持拍摄了“走近海兴自然保护区”专题片;据此2005年省政府批准建立海兴湿地和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
2006年选编了《南大港湿地摄影图片集》,主持拍摄了“走近南大港自然保护区” 专题片,协助保护区完成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区网络点申报资料的整理工作。为南大港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申报和南大港湿地加入湿地国际涉禽迁徙保护网络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8年主持《沿海高速公路沧州段工程对海兴自然保护区影响评价》。
2010年参与《河北冀衡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新型水处理药剂系列产品搬迁改造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对海兴自然保护区影响部分的撰写。
2011年主持《滨海公路工程对海兴自然保护区影响评价》。
我们还积极参与了联合国全球环境基金支持的国际合作的白鹤GEF项目、香港鸟会支持的全国沿海湿地水鸟同步调查项目、湿地国际主持的亚洲隆冬水鸟调查、全国鸟类环志中心支持的小型涉禽的捕捉与环志项目及省林业局支持的海兴湿地鸟类调查等多项工作。
四、采取多种形式,开展野生动物和环保知识的科学普及与公众保护教育
举办爱鸟护鸟科普展11次,报告20余场,散发宣传画1000份、折页5000份、T恤衫800件。还利用鸟类知识竞赛、爱鸟护鸟绘画比赛、湿地观鸟、伤病鸟救助和康复鸟放归、以及报纸和电视等大众传媒等多种形式,宣传爱鸟护鸟知识和保护湿地和鸟类的重大意义
经常通过科普展览、座谈会、报告会、播放鸟类声像资料、散发宣传画和图片资料、进行鸟类知识竞赛、爱鸟护鸟绘画比赛、湿地观鸟、鸟类环志、伤病鸟救助和康复鸟放归、爱鸟周活动以及报纸和电视等大众传媒等多种形式,宣传爱鸟护鸟知识和保护湿地及其栖息鸟类的重大意义。2007年又在海兴湿地创建了“沧州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科普展室”,以普及湿地鸟类知识,以唤起人们对湿地和鸟类保护工作的关注,公众的环境和野生动物保护意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沧州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走到了全国的前列。
孟德荣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带领学生自制昆虫和鸟类等动物标本6000余件,既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服务于教学和科普工作,又为在条件成熟时建立“沧州生物资源博物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渤海湾湿地鸟类动态监测
2004年以来,在全国鸟类环志中心、联合国全球环境基金、香港观鸟会、全国沿海湿地水鸟同步调查项目组的支持下,对渤海湾西部的沧州沿海湿地的水鸟群落连续进行了每月至少一次的动态监测。
2011年8月至2012年9月对河北、天津、山东的渤海湾湿地水鸟群落进行了一年的连续监测(每月1-2次)。
六、野生动物疫源疫病主动预警
2011年9月被定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预警站,派出两名教师参加了国家林业局在东北林业大学举办的“第一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预警技术培训班”,获得结业证书。
2012年结合野生动物救护和鸟类环志工作,采制野生鸟类血清样本142份,咽拭子样本253份,肛拭子样本248份。
2013年被国家林业局定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主动预警试点单位,至4月30日已采集制作鸟类血清标本70余份,咽拭子标本80余份,肛拭子标本80余份,粪便样本640余份,脑和内脏(肺、肠、肝等)同步样本150余份。
我校师生几年来致力于鸟类的研究与保护教育工作,受到中国新闻网、新华网、搜狐、新浪等网上传媒以及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河北电视台、沧州电视台、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沧州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科技日报》、《中国绿色时报》、《中国环境报》、《国际航空报》、《河北日报》、《河北商报》、《燕赵都市报》、《新华每日电讯》、《大众阅读报》、《北京科技报》、《大公报》(香港)、《河北青年报》、《北京晚报》、《燕赵晚报》、《法制晚报》、《生活早报》、《环渤海作家报》、《人物周报》、《沧州日报》、《沧州晚报》、《沧州广播电视报》等媒体的广泛关注,孟德荣老师的主要事迹被收入了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公民道德经典范例》(P413-418)一书。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我们坚信,作为高校教师,把自己的专业特点和时代的要求结合起来,既教书育人,又搞好科研,奉献社会,服务人民,为环境友好、生态文明,科学发展的和谐社会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才能实现自身的最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