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学院简介
发布时间:2025-09-03 10:04:54

生命科学学院简介

生命科学学院紧扣地方发展战略与学校办学定位,以“强师范、重应用”为导向,深耕教育教学、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构建起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育人体系,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输送大批优质人才。

在教育教学领域,学院持续优化专业布局,2024年停招园林专业、增设地理科学专业,现拥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地理科学3个招生本科专业,在读本科生884人。师资力量雄厚,48名教师中博士13人、高级职称教师15人,还建有生物教学实验中心、生物标本馆等4个省级以上教学科研平台及1个多功能温室大棚,生物科学专业获评省级一流专业,生物技术专业为校级一流专业,生物与医药专业入选河北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专业,《植物光合速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日变化测定虚拟仿真实验》等课程跻身省级一流课程行列。

学院创新育人模式,打造“思政铸魂・多维融合”全链条育人体系,以“党建带科研,思政促学风”为理念,通过主题班会、谈心谈话等形式将爱国精神、绿色理念融入日常,教师党支部获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团总支获评“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同时构建“实践创新・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课堂学习—课外拓展—科研实践”协同机制,聘请中科院等专家任客座教授,开设“生命科学前沿讲堂”,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搭建“基础实验—综合设计—创新项目”三级实践平台,推行“项目式学习”,近年学生主持科研课题20余项,获批经费10.2万元,参与发表论文40余篇,在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等赛事中获省级奖项8项。

科研方面,学院积极搭建合作平台,与中科院动物所共建“博士工作站”,与中国环境科学院湖泊研究所等成立实践基地,联合沧州市旺发生物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建成现代生物技术产业学院,并获批河北省水产养殖微生物菌剂技术创新中心。聚焦生态保护与生物技术创新,近五年承担省市级科研项目85项,经费450万元,发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65篇,师生累计救助珍稀动物240余种,提供疫源疫病监测数据2290条。202310月,成功举办 “一带一路”教育文化交流会议,吸引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参与,推动建立“一带一路”地区昆虫多样性格局评估和智能监测系统联盟。

学院还厚植文化底蕴,依托生物标本馆、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打造绿色育人文化。两场所均获评河北省科普示范基地,生物标本馆还获“河北省环境教育基地”“河北省科普教育基地”称号,常年面向师生与社会公众开放,普及生物学知识。学院涌现出大批师德典范,7名教师获“师院榜样”,1名教师获评“河北省师德标兵”,退休教师孟德荣深耕野生动物救助与生态保护,获“全国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先进个人”,入选“中国好人榜”,成为师生学习的楷模。

凭借“绿色赋能・三融并举”特色教育品牌,学院实现课程、科研、科普深度融合,育人成效显著。近三年,10余名学生获省级以上荣誉,年均2000余人次参与志愿服务,获省级“调研河北”项目5项、“挑战杯”红色专项省级奖项7项;62名学生在国家、省市级学科竞赛中获奖;毕业生就业率保持95%以上,考研录取372人,其中211985高校录取114人,考研率达28%,为生命科学领域发展持续贡献力量。

版权所有 沧州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