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栏 | 每周一鸟:岩鹭
岩鹭【学名:Egretta sacra(Cmelin)】,是鹳形目鹭科的中型涉禽。分布于琉球群岛、热带太平洋、印度洋,一直到新西兰。我国主要分布于浙江宁波、福建、澎湖群岛、广东、海南岛和台湾,其中在台湾、海南岛和澎湖群岛为留鸟。

形态特征
中型涉禽,体长60~75cm。体色有黑白两种色型:白色型全身白色,嘴黄色,脚黄绿色,背部蓑羽仅达尾基部,繁殖期头后部和前颈下部有长的披针形饰羽,脸部裸露皮肤黄绿色,眼黄色,有时上嘴石板灰色,冬季头、背和前颈无饰羽;黑色型全身暗石板灰色或蓝灰色,颏喉白色,嘴黄色或黑色,脚黄绿色,颏和喉部有一白色纵纹,头后、前颈下部和背部在繁殖期有长的饰羽。嘴较长而粗钝,颈长,脚较粗短。

生活环境与习性
典型的海岸鸟类,主要生活于热带和亚热带海洋中的岛屿和沿海海岸一带,尤其喜欢栖息在多岩礁的海岛和海岸岩石上。性孤独而好静,除繁殖期外,常单独活动,性羞怯,不易接近,活动谨慎小心。白天和晚上活动,尤以黄昏活动频繁。飞行时颈缩成“S”形,两翅鼓动缓慢。主要以鱼类、虾、蟹、甲壳类、昆虫和软体动物等动物性食物为食,沿岸边岩石行走觅食,会偷吃鸥群带给小鸟的鱼。

生殖方式
繁殖期4~6月,营巢于海岛岩壁缝隙、平台上,或树上、低矮灌木上,通常成群且较为分散地在海岛岩石上营巢。巢由枯枝和草茎构成,呈盘状。每窝产卵2~5枚,卵为淡青色或淡绿色。

种群现状
岩鹭数量已非常稀少。1990年我国仅见到3只(台湾1只),1992年我国仅在台湾见到10只,1992年整个亚洲,仅在东亚(我国台湾)见到10只,东南亚见到24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