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栏 每周一鸟:红脸鸬鹚
红脸鸬鹚【学名:Phalacrocorax urile (Gemlin)】,为鹈形目鸬鹚科的大型水鸟,繁殖在堪察加半岛沿海到阿留申群岛和千岛群岛,越冬在繁殖地南部到日本和我国辽东半岛沿海,偶尔到台湾地区。单行种,无亚种分化。
形态特征
大型水鸟。夏羽主要为黑色,头顶和枕部各有一簇彼此分离的冠羽,黑色,具铜绿色金属光泽,腰股部有一簇长而窄的白色羽毛;颈基部和尾下有稀而窄的白色羽毛;颈具紫色光泽,嘴具绿色光泽。冬羽亦为黑色而富有金属光泽;头和颈具绿色光泽;尾圆形,尾上和腹部缀有铜绿色,背和肩具紫绿色。虹膜褐色,嘴基、喉侧和眼周裸露皮肤鲜红色,脚短而粗,黑色。
生活环境与习性
栖息于沿海海岸和邻近岛屿与海洋中,常成小群活动。善游泳和潜水,亦善飞翔,起飞时需扇动两翅和在海面助跑后才能飞离水面,通常在水面作低空飞行。
食性:主要以鱼类为食,也吃少量甲壳类等其他小型海洋动物。觅食方式主要通过潜水在水下追捕鱼类。
迁徙:居留型鸟类,部分种群作小距离迁徙。
繁殖方式
繁殖期5~8月。营巢于海岸和邻近岛屿的悬岩峭壁上,常呈分散的小群营巢。巢通常由海草构成。亲鸟通常在巢域附近海面就近潜入水下摄取海草作为营巢材料。巢内放有细而柔软的海草和鸟类羽毛。每窝产卵3~4枚,卵为长卵圆形,淡蓝色或白色。雏鸟晚成性,刚孵出时赤裸无羽,未睁眼,几天以后背中部即长出绒羽,约1个半月即达到成鸟大小,但仍被绒羽,还不能离巢,直到飞羽长全后才离巢。
种群现状
我国仅见于辽东半岛大连海湾和台湾沿海,数量极其稀少。属偶见冬候鸟。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称为低危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