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栏|每周一鸟:褐鲣鸟
褐鲣鸟(学名:Sula leucogaster),鲣鸟科鲣鸟属,游禽,大型海鸟。全世界共有5个亚种,我国仅有1亚种。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及大西洋的热带部分以及中国北自山东、南至台湾等地。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
形态结构
褐鲣鸟体型较大而细长,呈流线型。嘴粗壮,长直而尖,近似圆锥形,黄色。雌鸟嘴基部内侧和眼周裸露皮肤与嘴同为黄色,雄鸟为淡蓝色。头、颈和胸黑褐色,胸以下白色。翼窄尖而长。脚粗短,淡黄色。幼鸟头、颈和整个上体更淡褐,下体白色部分有褐色斑点,翼下白色部分亦具褐色斑点,其余似成鸟。
生活环境与习性
主要栖息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海洋中的岛屿和海岸,有时亦出现于海湾、港口及河口地带,喜成群生活。善飞行,常常在鼓翼飞行一段距离之后又继续滑翔,两种方式交错进行,也善于游泳和潜水,休息时或是漂浮在水面上随波逐流,或是站立在岸边岩石上。性情较为大胆,叫声响亮而粗犷。
食性:主要以各种鱼类为食,也吃乌贼和甲壳动物等。
迁徙:主要为留鸟。
繁殖方式
营巢于热带和亚热带海洋中的岛屿以及海岸的岩石上,巢多筑于悬崖边的地面上,有时也营巢于小块灌丛间或珊瑚岛上。常成群营松散的群巢,通常2-3个巢在一起,相距很近。每窝产卵2枚,偶尔为3枚,卵淡绿色或淡蓝色。
种群现状
褐鲣鸟过去在我国东南沿海、西沙群岛和海南岛等岛屿都很常见,但由于人类的猎捕、捡蛋等原因,导致数量减少,已难以见到。目前已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二类保护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