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栏|每周一鸟:白额鹱
发布时间:2024-04-19 11:51:58

科普专栏|每周一鸟:白额鹱

白额鹱(学名:Caloneetris leucomelas(Temminck)):为鹱[hù]形目鹱科下的一种中型海鸟,繁殖在太平洋西北部海洋中的岛屿上,越冬在台湾海峡、菲律宾、加里曼丹、摩鹿加、新几内亚,单型种,无亚种分化。

形态结构

白额鹱为中型海鸟,体长47~52cm。嘴较细长,鼻管较短,飞羽长而窄,尾呈楔形。前额、头顶、头侧、前颈及颈侧白色,具暗褐色纵纹;额及眼先纵纹细窄而少。枕、后颈、背、肩、腰暗褐色,少部分缀有灰白色羽缘。飞羽黑褐色,次级飞羽基部白色,尾黑褐色。颏、喉、前颈及整个下体白色;翼下覆羽白色而具暗褐色斑,腋羽纯白色。虹膜暗褐色,嘴骨褐色,跗跖和趾皮黄色

生活习性

白额鹱是典型的海洋性鸟类,除繁殖期外,全在海上活动。善飞行,亦善游泳和潜水,长时间的没日没夜的在海面上空飞行,飞得极低,常呈左右倾斜的滑翔于海面,或两翅急速鼓动的飞翔于紧贴海面上空。在水中游泳时身体露出水面甚多,尾抬得较高,前部向下倾斜。

食性:主要以鱼类、浮游动物和软体动物为食。

迁徙:我国台湾及澎湖列岛为留鸟,辽东半岛为夏候鸟。

繁殖方式

通常集群在海洋中的小岛和紧靠水边的海岸岩石上营群巢。巢多置于靠水边较近的岩穴中或小树林内地上和草地上,内垫少许枯叶。每窝产卵1枚,卵白色。雏鸟为晚成鸟。

种群现状

白额鹱曾经在我国东部和东南沿海较为常见,但近几十年来很少见有报道,种群数量已极为稀少。被评为低危的物种。是国家三级保护动物。

版权所有 沧州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