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栏|每周一鸟:赤颈䴙䴘
发布时间:2024-03-25 10:05:24

科普专栏|每周一鸟:赤颈䴙䴘

赤颈䴙䴘

赤颈䴙䴘(piti)【学名:Podiceps grisegenaBoddaert】为鸊鷉目鸊鷉科下的一种中等游禽,有两个亚种,中国仅分有北方亚种,繁殖于黑龙江省,越冬在河北、福建和广东。种群数量趋于下降。

形态结构

中型游禽,体长48-57cm,体重最大可达1kg: 嘴基部黄色,尖端黑色。夏羽头顶和短的冠羽黑色,颊和喉灰白色,前颈、 颈侧和上胸栗红色,后颈和上体灰褐色, 下体白色。冬羽头顶黑色,头侧和喉白色,后颈和上体黑褐色, 前颈灰褐色,下体白色,翼前后缘均白色,飞翔时极明显。野外容易识别。

生活环境与习性

繁殖期间栖息于内陆淡水湖泊、 沼泽和大的水塘中,尤喜富有水底植物和芦苇及三棱草等梃水植物的湖泊与水塘, 也见于水流平稳的河湾地区。非繁殖期则多栖息于沿海海岸及河口地区。白天常单只或成对活动于水面, 偶尔也结成小群,特别是迁徙季节。善游泳和潜水,不喜飞行,即使突然面对危险, 亦多是通过潜水或游至附近植物丛里藏匿来逃避危险。性机警,行动极为谨慎小心, 多远离岸边活动。

食性:食物主要为各种鱼类、蛙、蝌蚪、 昆虫及其幼虫、甲壳类、 软体动物等小型水生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也吃部分水生植物。觅食方式主要是通过潜水。

迁徙:春季迁徙于3-4月, 秋季迁徙于9月末10月初。我国黑龙江省为夏候鸟,南部为冬候鸟。常成对或小群沿河流和海岸进行迁徙。

繁殖方式

繁殖繁殖期5-7月。营巢于富有芦苇、 蒲草等水生植物的淡水湖泊和水塘中。巢属浮巢,由死的水生植物堆积而成, 通常置巢于水草丛中。繁殖期间常连续地 “ kek-kek-kek”频繁的鸣叫或像哭泣样地“khkha-khaaa-kkhakhaa-kha”鸣叫。求偶时雌雄鸟先在一起游泳,扇动两翅, 然后抬起前身,面对面的直立于水中,两嘴接触,同时羽冠竖直起来,然后再游开到一边。每窝产卵4~5枚,也有少至3枚和多至6枚甚至8枚的。卵刚产出时蓝绿色,随着孵化,逐渐变为绣褐色。

种群现状

我国数量极为稀少,过去仅见于哈尔滨、 辽东半岛、河北和福建,近来更为少见。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版权所有 沧州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