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鹭(学名:Egretta alba modesta(J.E.Gray)),别名有白鹭鸶、鹭鸶、风漂公子等,是鹳形目鹭科白鹭属动物。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形态特征
全身羽毛洁白,眼黄色,喙橙黄色(繁殖期黑色);面部及周眼皮肤呈绿色;跗蹠和脚黑色。背上、肩上披有蓑羽,长超过尾部,生殖期后蓑羽消失。是体型较大的白鹭,颈部具“S”形结,大白鹭嘴裂过眼,脚为黑色。繁殖季节有花哨的繁殖羽,脸颊裸露皮肤会呈蓝绿色。

生活环境与习性
白鹭栖息于开阔平原和山地丘陵地区的河流、湖泊、水田、海滨、河口及其沼泽地带。多在开阔的水边和附近草地上活动。常成单只或10余只的小群活动,有时在繁殖期间亦见有多达300多只的大群,偶尔亦见和其他鹭混群。白天活动,行动极为谨慎小心,遇人即飞走。刚飞行时两翅扇动较笨拙,脚悬垂于下,达到一定高度后,飞行则极为灵活,两脚亦向后伸直,远远超出于尾后,头缩到背上,颈向下突出成囊状,两翅鼓动缓慢。站立时头亦缩于背肩部,呈驼背状。步行时亦常缩着脖,缓慢地一步一步地前进。

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营巢于高大的树上或芦苇丛中,多集群营群巢,有时一棵树上同时有数对到数十对营巢,亦与苍鹭在一起营巢,由雌雄亲鸟共同进行。巢较简陋,通常由枯枝和干草构成,有时巢内垫有少许柔软的草叶。1年繁殖1窝,每窝产卵3-6枚,多为4枚。卵为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天蓝色,产出第一枚卵后即开始孵卵,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孵化期25-26天,雏鸟晚成性,雏鸟孵出后由雌雄亲鸟共同喂养,大约经过1个月的巢期生活后即可飞翔和离巢。

种群现状
大白鹭虽目前种群数量相对稳定,但受湿地破坏、环境污染、非法捕猎等因素影响,生存仍面临威胁。在我国被列入国家“三有”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受到法律保护。大白鹭种群整体呈下降趋势,但通过区域保护及生态修复,部分地区的种群数量有所恢复。
